2002年中,时任科尔尼上海总经理全球合伙人的我接到上海发展研究中心通知,希望科尔尼能为临港开发区规划,提出一个项目建议。上海当时通过浦东开发开放,已经面临服务业大发展的好势头,但是如何面对近临如苏州等成本优势,继续维护上海作为中国甚至东亚领先制造业基地,已是其核心领导们清醒看到的一个核心挑战。上海市政府决定,利用浦东临港地区海陆空地理位置优势,依托浦东机场和洋山深水港建立一个装备工业产业基地,确保可持续的实体经济就业岗位和收入创造。
我是在联邦德国学习工作生活了14年后,回到上海帮助当时全球位居前五的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开启中国业务的。鉴于回国前已在全球最成熟西欧市场,跌打滚爬实战了10年,而其它竞争者本土领导除了老外就是些商学院毕业1-2年就被派遣回国的MBA大陆“书生”们,所以回上海不久我就成为了时任书记定期交流探讨,城市发展难题和规划的小圈子成员之一。
在和负责该项目上海市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市发改委主任面谈交流后,我提议临港规划不搞招投标流程了,而是定向邀请三家咨询公司参与该项目:科尔尼(我带队)重点负责(西)欧洲最佳实践研究借鉴,麦肯锡重点负责美国最佳实践,日本野村重点负责日本最佳实践,三家咨询公司平行开展该项目,上海市政府最后择优选用相关建议和方案。这一提议让当时上海核心领导们眼睛一亮,由此开启了中国甚至全球无论用何标准衡量,都是最为成功的临港产业园建设。而当时科尔尼在中国首次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方案,既为临港的辉煌成就提供了纲领性依据,也成了日后大陆绝大部分开发区产业园规划的常识性指导思想。
上海临港工业园:引领产业发展最佳实践
上海当时轻工业,尤其自主传统纺织家电手表自行车等制造业,面对低端如苏州产业园和高端跨国企业大举进入市场,生存危机强烈生存空间被日益侵蚀。在那些高端装备工业领域,如何维护工业实体经济就业和收入可持续,并创新营造相关实体经济的服务产业,是当时上海市主要领导们面对和提出的关键问题。
科尔尼的最终项目报告于2002年12月20日交付,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营造行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布局,以实现临港开发区的发展目标。鉴于临港独特海空港铁路联运整合优势,我们建议将产业链的重点开启,放在产业生态系统微笑曲线两端,即产品工艺研发设计和物流尤其是仓储和分销中心等价值链环节;科尔尼对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500多个细分领域,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筛选,推荐了物流(含8个细分领域),装备工业(含9个细分领域),环保产业(含3个细分领域)以及高新技术(含5个细分领域)作为起点。最后科尔尼还对产业工人需要的培训和人才战略,以及项目推进落实,提出了操作性细节建议并设计了管控指标系统,尤其是针对相关组织结构和团队建设,给出了切实可行具体方案。
主要根据科尔尼180多页的最终调研项目建议,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成立了临港集团,来负责落实项目规划和园区建设;临港集团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从我们初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到最后向决策者的汇报问答,都是一个始终在场安静和细心的听众。临港集团已经因其辉煌成就,成为了上海市政府唯一的,装备工业和高科技实体经济开发区管理服务商,帮助具体成就了上海工业产值从2003年3千亿人民币,飙升255%至2022年10万7千9百50亿人民币的可持续增长。(Source)
今天临港集团是上海国资委管理下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业园并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他旗下的上市企业 (600848.SH )资产规模,从2003年的8亿3千4百万人民币,飙升至2022年的6万6千3百亿人民币,增长了7955%。集团拥有三大品牌:临港,漕河泾和新业坊;已有10大本土和海外开发区/工业园:临港新片区,漕河泾开发区,上海自贸港,洋山港保税区,临港新业坊等国内园区,和美国旧金山芬兰赫尔辛基瑞典斯德哥尔摩等海外投资中心。
上海临港产业区已经基本形成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航空零部件配套等五大装备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园区依托洋山保税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作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和非保税物流。随着临港装备制造产业与现代物流业的集聚效应和联动发展,启动开发建设航空产业园区和临港奉贤园区,将为临港产业区进一步提升装备产业和供应链能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上海临港产业区因其高起点规划、政策聚焦、立体交通、配套功能完善等优越条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大型制造和物流产业集团的认可和青睐,成为他们建设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的首选之地,中船集团、中集集团、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中航工业集团、上海电气、上海汽车、卡特彼勒、西门子、沃尔沃、蒂森克虏伯伯尔克、卡哥特科、瓦锡兰、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马士基、敦豪国际(DHL)、联合包裹集团(UPS)、施洁、丰树、叶水福物流、日本邮船、川崎汽船、东方海外、怡亚通供应链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产业集团和物流企业,已经入驻临港产业区。(Source)
临港产业区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先进、成套最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全国最大最先进、成套最全的船用柴油机制造基地之一,全国最大最先进的挖掘机制造基地之一,全国最先进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之一。未来还将成为全国最大最先进的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之一,全国最大、产业链最全的LED照明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汽车和机电产品再制造基地之一。临港产业区先后诞生:首台上海制造的自主品牌的高中级汽车和发动机、全国首台(套)百万千瓦级的各类核电主设备、全国首台百万千瓦级的超超临界汽轮机、全国首台6兆瓦海上风电机舱、全国最长的58米的风电复合材料叶片、世界最大的350吨汽轮机转子高速动平衡试验站、世界最大的缸径980毫米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以及配套船用曲轴、世界最先进的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全国最先进的50伏高压LED芯片、全国最大的液压式履带挖掘机。 临港产业区未来还将诞生: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中国最大的精密机床单体工厂之一、世界先进的110伏高压LED芯片、中国先进的核级柴油发电机组、世界先进的光纤预制棒、世界先进的3D光伏组件打印机和银浆技术、世界先进的膨胀发电机组。(Source)
生态建设引领世界:滋养民族,秀丽景观,创新农业
中国历史上所有政府面临的主要经济治理挑战,就是可耕地面积太有限。所以确保足够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好,是任何政府的底线思维和经济发展的优先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国后,用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解决了22%人口的粮食温饱问题;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是为了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吃得更好,而这两者必然会消耗中国有限的耕地面积。同时中国也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所以如何恢复部分荒漠化土地,并改进可耕地质量增加产出,尤其是管控好水资源短缺维护改进生态环境,就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优先事项。自1986年以来,土地管理受《土地管理法》管辖,该法的指导原则规定了土地的价值、保护和合理利用。
国家林草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33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与2009年相比,沙区平均植被盖度上升2.6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20年间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Source)
根据德国巴斯夫企业有关研究报告,中国过去四十年成功利用好了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确保了他们不仅吃得饱也在吃得更好。中国已成为世界许多农产品的单项产量冠军:棉花,稻米,土豆和其它无数蔬菜品种。中国人比世界平均在享受更多动物蛋白,而动物蛋白的供应也依赖更多更优质的种植物。巴斯夫AgCelence®是第一个在中国注册的植物健康产品;根据中国农业部的测试结果,AgCelence可提高玉米产量约10%,从而增加种植者的收入。同时,农作物保护产品还减少了高污染和残留化学制剂的使用,从而使食品更加安全,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作物保护之外,巴斯夫还成立了专门的养分和水分管理团队来开发系统解决方案。以水管理为例,巴斯夫目前正在开发一款改善土壤保水性的产品,旨在防止荒漠化或干旱的土地在降雨或灌溉后过快失水;“它们就像土壤中的海绵一样,保留水分和养分,并逐渐将其释放到周围的土壤中,”巴斯夫有关人员如此解释了这项技术。 (Source)
除了对世界最新科技和产品的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利用,保护利用好有限土地资源的一个最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项目。1962年北京林业部派出127名成员朝气蓬勃的团队,来到塞罕坝和当地242员工组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来阻止内蒙古沙漠向北京地区的延伸扩展。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毗邻京、津、内蒙,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地势分为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一1500米。坝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
几代塞罕坝人牢记修复自然、保护生态的使命,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与建场前相比,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林木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大片的人工森林不仅改变了荒原的颜色,更有效改善了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当地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降水量由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6级以上大风天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保护植物9种。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度假与亲近自然的场所,塞罕坝已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Source)
特斯拉在临港的成就是全球投资实体经济的最佳实践
上述中国政府为发展经济,定位提供的开放包容一流的公共服务,对全球领先跨国企业具体意味着什么?无论是过去的大众等,还是当下的苹果和特斯拉们,它们在中国的采购生产营销,都在向资本市场传递一个关键信息: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成功,是它们领先全球市场前提保障。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占地86万平方米,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同时也是特斯拉首个海外工厂。它就是临港集团提供的服务保障,如何成就跨国公司全球最佳实践和领先的一个最新案例。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5月30日报道,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三年后首次造访中国,就在当天他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会面后,并于当晚飞抵上海和特斯拉超级工厂员工们。根据特斯拉中国提供的视频,马斯克感谢上海员工“如此晚还在工厂欢迎他”,及其在三年新冠肆虐期间“能克服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令人印象深刻难忘“。 “我就想让大家知道,你们温暖了我的心。”马斯克一边说着一边拍着胸口并握紧了拳头。随后马斯克用手做了一个心的手势,说到:“我告诉全世界的人们,我们在这里不仅是最高效生产汽车,而且是最高品质。”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美国之外最大的生产厂,2022年其供货全球市场131万辆车,超过半数来自上海工厂。 (Source)
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以外最大的汽车制造工厂,该公司 2022 年全球汽车交付量的一半以上(131 万辆)都来自该工厂。对中国的战略依赖源于其供应链优势和成本效率(比其他地方生产的电动汽车高出 20%),使特斯拉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此外,上海生产基地全然不受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包括相关进口关税)的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其吸引力。尤其是临港工业园区,在特斯拉的成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他们在具体落实上海市政府在公用事业接入、资金援助和招聘工作等方面的对该企业的大力支持。(Source)
作为特斯拉汽车的主要出口中心,上海超级工厂在该公司的全球运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中国在每个季度的上半战略性地分配超级工厂的生产,以优先满足国际订单,然后在下半季度转向国内需求。这种灵活的系统使特斯拉能够有效地服务国内外市场。无人机操作员最近的镜头显示,工厂正在进行升级优化,包括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随着这些进步,可以预见的是,该超级工厂的其他部分,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效仿。众目睽睽之下,上海超级工厂对特斯拉全球汽车交付量的贡献在2023年第一季度约占54%,突显了其在实现该公司到2030年全球销售2000万辆汽车的宏伟目标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Source)
受临港地区卓越最佳实践的启发,特斯拉目前正在上海开设一家每年可生产一万件超级蓄电池储能产品的工厂,进军新领域。这个新工厂将拓展产业链,补充特斯拉现有的专注电动汽车制造上海超级工厂。随着世界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特斯拉旨在利用中国世界领先的电池供应链,提高超级蓄电池储能产品M产量、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储能需求。据报道,本月早些时候,该公司还从中国银行获得了超过 14 亿美元的融资,为该项目的进一步建设及其中国业务提供资金。(Source)
在临港集团的支持下,特斯拉依托上海成功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三个核心战略优势:在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高于平均水平的现金和净利润增长、资本市场对此无与伦比的赞赏认可,以及因此用于加速扩大产能的无上限资金来源。相比上海,柏林和德克萨斯州的新超级工厂,看起来就像“巨大的金钱熔炉”。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在 2022 年 6 月发表的采访中表示,特斯拉位于德克萨斯州和柏林的最新汽车工厂,“目前正在损失数十亿美元”。 (Source)
特斯拉2022年年报显示,全球平均销售收入和投入资产比率高达2.8,其中中国贡献了惊人的6.1,凸显了中国市场取得的投入产出效益和盈利能力,远高于美国和德国。上海工厂的劳动生产率也令人印象深刻:到2022年底,上海超过75万辆汽车的产能只有1.5万名员工,这意味着1名员工可保障50辆汽车产能,而全球190万辆汽车产能的特斯拉拥有127855员工,意味着1名员工只能保障15辆整车生产能力。柏林超级工厂计划每名员工,保障25辆整车生产能力。
专家们认识到中国对特斯拉销售和产能的重要性,公认马斯克对中国的访问是一个关键事件,可以使他的愿景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并强调稳定的中美关系对该地区美国企业的重要性。在特斯拉 4 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指出中美紧张局势,对该公司 2023 财年的预测构成风险。萨辛表示,这次访问也可以被视为对中国的“政治声明”,马斯克和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等商界领袖“告诉太平洋两岸的政治家,企业需要政治稳定”。 (Source)
特斯拉在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为寻求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跨国投资者,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参照。临港集团的坚定支持,以及在上海获得的最佳实践,为特斯拉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巩固了其作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追求可持续经济增长空间的一带一路倡议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达到了新的高度,超过了当时德国和美国的人均GDP。然而,当中国展望未来时,它认识到需要建立自己的宏观经济杠杆,以在不依赖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实现与今天德国和美国相当的生活水平。这一经济理性判断,成为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力,该倡议旨在创造经济增长机会,并加强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上的地位。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814美元,超过1978年德国9482美元和美国10565美元的水平。然而,与2022年德国令人印象深刻的 48,736 美元(中国的 3.8 倍)和美国惊人的 76,349 美元(中国的 6.0 倍)相比,还是相形见绌。这种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中国追求自身经济杠杆的重要性。依托自1978年以来中国人均GDP每增加一美元杠杆放大,德国就实现了3.1美元的增长,而美国则实现了5.2美元的增长。这些数字提醒北京,需要营造自身的经济杠杆,来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Source)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获取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增长所必需,廉价资源和额外市场空间,放大中国发展最佳实践影响和收益。202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额达到9700亿美元,已略大于其与欧盟贸易额8560亿欧元。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2012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仅为4000亿美元。这种指数级增长,凸显了“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互利经济关系和巩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强国地位的潜力。
尽管德国自二战以来在国防和地缘政治安全方面一直依赖美国,自己军费开支可以忽略,但中国认识到,这种依赖对于其未来经济发展来说,并不是双赢和可行的长期战略。1978年,美国的人均GDP仅为德国的1.1倍,但到2022年,这一数字已扩大至1.6倍。德国和美国日益扩大的人均收入增长差距,以及依赖昂贵且日益失控的美国国防预算军费开支,促使中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寻求更大的国防安全自主和独立性。
中国在中亚“一带一路”合作中,找到了与俄国合作,相比美国性价比更高的安全服务,有了成本效益合理的安全解决方案。然而,在东南亚地区与美国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南海和台湾海峡潜在的擦枪走火风险,凸显了北京营造自己军事实力和成本,相对美国竞争力和自我保护优势的重要性。随着阿富汗战争的惨然结局和乌克兰战争等冲突的展开,中国认清了此类冲突收益的短期性,并坚定了一带一路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心和努力,更加坚信通过和平解决方案,例如促进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的和解对话,能实现保障可持续增长更大潜力。
预防中美之间,发生类似于乌克兰战争的传统冲突的最好保证,在于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脱钩,会带来可预见的灾难性后果。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原因很简单,自1978年以来,中国人均GDP每增加一美元,美国的人均GDP就会增加五美元多。哪个理性企业家或投资人面临市场竞争生存必需,会因为政治考量,为损害中国合作伙伴1美元收益,而放弃自己5美元收益?美国如果想继续维持其全球经济领袖地位,需要对西方世界身先士卒,更紧密拥抱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并保护特斯拉和苹果等公司股东的既定利益。中国的成本和市场优势,是美国增强“美国制造”竞争力的刚需。
美国和西欧正因为央行们加息控制通胀努力,和新冠后续影响面临商业房地产巨大危机。也许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和分析师预判大陆经济走向,尤其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等短期宏观趋势;他们中几乎无人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也必然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关键来源之一。华盛顿和伦敦对中国已有成就的持续恐慌担忧,可能会继续阻碍他们,对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全面准确理解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初步成功,包括参与国贸易额和经济的快速共赢增长,为北京在与华盛顿博弈,提供了必要的战略信心。中国计划将过去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已经被证明卓有成效的发展经验和最佳实践,应用于所有自愿参与的“一带一路”国家,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的放矢调整;北京当然希望西方七国集团国家,尤其是西欧各国将尽可能参与其中,但也无所谓其是否参与甚至阻挠。这种做法符合“一带一路”的自愿自主共赢逻辑,也依托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功,而这类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七国集团国家是无法提供给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
即使对于目前在整个西方世界备受推崇的印度来说,中国现代化最佳实践也将适用且卓有成效。由于印度的GDP统计颇有争议,我们就以一个“硬”的经济数字作为增长指标,来比较这两个人口大国的经济发展:1994年莫迪就任总理时,印度的人均发电量为410千瓦时, 2022 年增加 258% 至 1297 千瓦时。同期,中国增长了757%,从1994年的769千瓦时增长到2022年的6205千瓦时,几乎是印度增长的3倍。印度当下的人均发电量是什么概念?古巴 1994 年人均发电量为 1278 千瓦时类似当下印度,2022 年为 1755 千瓦时,而美国 2022 年人均发电量为 12702 千瓦时。(Source)
作为负责亚洲战略和全球生产性资产优化的拉法基集团副总裁,我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多次访问印度。拉法基在班加罗尔市中心地区设有地区总部,我们的大楼每 1-2 小时就会停电一次;根据我个人的现场经验,整栋大楼因此不得不改用自己的柴油发电机,重新启动电力供应。
对比印度,中国设定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Source) 仅 2023 年,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预计就超过美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来部署的总装机容量。中国的主导地位不仅限于电池板生产,全球85%的太阳能电池、88%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以及97%的硅锭和硅片(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部件)均来自中国制造商。(Source) 这种在太阳能供应链中的霸主地位,突显了中国在电动汽车等绿色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成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特别是印度)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性。
美国和欧洲,在从碳氢能源向太阳能转型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中国制造的太阳能技术,来实现它们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而印度和其他“一带一路”国家,有机会拥抱太阳能,并防止继续依赖燃煤发电满足能源需求,会给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华盛顿当下竭力忽悠印度为自由民主,放弃借鉴中国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和产品,与北京对抗而不是合作;国会山和美国政治精英们依然需要认清,无论体制竞争如何,我们都共享一个小星球,任何来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将破坏大气层,导致每个人都将失去宜居地球家园。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寻求经济可持续增长,反映出其希望达到与德国和美国相当的生活水平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西方国家市场依赖,和对它们实体经济现有就业岗位的获取替代。通过培育一带一路各参与国经济纽带、寻求军事独立自主以及从全球冲突中汲取教训,中国正在积聚影响力,创新开辟一条通向全球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和平发展的道路。当世界见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时,了解其战略选择背后的智慧,及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潜在影响至关重要。
总结
中国过去四十年非凡的经济成就,得益于对卓越理念的认知坚持、对不同体制最佳实践的开放态度、发展战略一致性和对其细致且持之以恒的实施。与华盛顿怀疑论者的担忧相反,军事对抗冲突过去不是、现在和将来也不会是,北京继续指导鼓励帮助主要利益相关者,可持续推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战略剧本的组成部分。这些利益参与方,包括来自亚洲、美洲和欧洲的私营企业家和投资者,特别是华尔街有影响力的决策者。“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胜利,已曙光初现如同和煦朝阳。而乌克兰冲突,已被证明对西欧来说是一场代价高昂,对所有得益者都难以为继的经济发展难题;也许正因为其反面教材作用,它却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中东投资和企业家加入的催化剂。